今天想跟大家聊聊Sayami是如何在時裝週的間隙遊走,而在這個電商平台如此方便的時代又是為什麼要參加時裝週?
 
事情是這樣的,在Sayami創立初期其實並不想要自體販售,因為整個品牌只有自己,既要設計又要製作,若還得兼顧銷售與客服實在很吃力。外加我本人有著強烈的野心,想在海外營業銷售,世界之大,處處值得一試。因此能夠滿足這些小願望的,就是去參加時裝週TRADESHOW了!
 
時裝週通常在每年的3月與9月左右展開(男裝、女裝與各國時程不同),品牌會以各種形式展示半年後才會於店櫃開賣的服飾(比如說在今年3月份的臺北時裝週,Sayami展示的是2022秋冬的系列)。媒體可以捕捉接下來的流行趨勢,各家百貨以及選品店也能規劃半年後自己的店鋪要引進哪些商品,最重要的是,品牌能有場合展演前瞻設計與理念,透過接訂各國買手的訂單,讓品牌商品在世界各地蔓開。
 
以獨立設計師的理想來說,就是將每一季作品端到各國買主眼前,向他們報告促銷,在收到訂單後,就能利用款項生產出貨、設計下一個季度的作品。如此可以降低提前生產的庫存風險,在資金的運用上也能更加靈活,甚至不用在面對產品以外的時間上架電商、經營自媒體、當客服小編或是努力成為網路紅人。很多設計師都很害羞,只想好好創作而已。
 
我起初也是這麼想的,嗯哼。
 

Sayami在成立公司後懷抱著滿胸腔的期待,醞釀了半年,第一個完整系列都還沒推出就遇上COVID-19。
於是第一個參加的TRADESHOW是在線上,日本舉辦。有趣的是,日方也是第一次籌辦線上展會,雙方抱著且戰且走的心情,迎接疫情下的第一個時裝週。
 
初出茅廬的品牌通常要持續參加個幾季,積累品牌印象與信賴關係才有機會拿到第一筆訂單,畢竟店鋪也有擔憂,下訂後商品拿不到怎麼辦?下一季這個品牌就消失了怎麼和客人交代?
特別是像日本這樣嚴謹的國家,他們會格外仔細地評估思量。再加上網路的隔閡,看不見實品、無法面對面交流的情況讓買賣更加困難。
我相信應該也是有例外,能夠在第一次出展就擄獲人心,只是Sayami不是那枚例外,貨真價實的時裝週小白。
 
隨後沒完沒了的疫情阻絕了出海的道路,卻也讓Sayami有更多的機會去思考、去嘗試,將重心從海外移回到台灣,開啟了電商平台,還下海直播示範,現在又開始寫起文章,解鎖了更多新技能喔耶!
但是我的海外夢並沒有就此熄滅,所以這兩年都在臺北時裝週繼續和各國買手連線。下面和大家分享我與臺北時裝週的緣分,以及這幾季的參展心得。
 

初次踏進臺北時裝週展區時,我的身份不是品牌設計師,而是日本買主的隨行翻譯。當時是還沒有COVID-19,海內外自由進出的時期。
 
在當了幾季的隨行翻譯後,自己也成為了參展品牌,可惜那些買主不再能自由出入,甚至有些店鋪也承受不了疫情打擊而不再有餘力了。因此有許多品牌也紛紛退出參加展會,認為臺北時裝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較弱,投資報酬率甚低。尤其飾品不是採購的主要需求,在服裝都辛苦萬分的情況下更是難上加難。
 
但我個人認為這也可以當作是蓄積能量的機會,透過每季的線上直播讓買主們留下印象,等待再度能自由跨海參展時,相信在茫茫品牌中他們可以記得Sayami,並且期待看見實品。
因此雖然有點辛苦,還是堅持每季都在,從一開始的慌慌張張,到現在稍微老神在在。
 
時裝週之於我像是一個貿易場合,每個品牌都在想辦法銷售自家設計給各個店鋪,因此能夠理解為什麼總是只針對業界人士,鮮少開放給非相關人士。
但臺北時裝週有個特別的地方是增設了許多讓大眾也能體驗的措施,例如找許多知名藝人與KOL站台、進行線上直播、設置POP UP STORE等等。而在主催的時裝秀上第一排座位也多是政府長官,時而伴隨藝人的主持與演唱,是與既定印象中的時裝秀較為不同的嶄新做法。
 
稍微感到可惜的是,在長官與藝人出席同時,若是台灣的選品店買主也能光臨就太好了!在國際參展相對麻煩的現在,本土品牌與在地選店若能相互支持,相信能搭起更好的產業鏈。
 
以上就是Sayami這幾季參展的心路歷程,期待很快能再與日本買主們見面。
 
 
如果有任何心得感想,或是有哪些事情想聽聽Sayami分享意見,歡迎聯絡:)
 
追蹤Sayami:Instagram | Facebook